今天,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00余天,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
打赢攻坚战,关键在人。
扶贫一线,干部状态如何?群众是否满意?
2018年12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宜昌大山深处的乡村,看变化、听心声、找答案。
打击接踵而至,她却干成“最美”
——选最能打的人,打最硬的仗
利落短发,走路说话风风火火。44岁的杨春芳,自诩“虎妞”。2016年4月,她从远安县交通局副局长调任县扶贫办主任,满怀信心上岗,没想到打击接踵而至。
第三方评估机构考核扶贫成效,抛出9000多条精准识别问题;标准不统一、识别不精准,群众有意见;布置的工作落不了地,局长们评价“瞎指挥”,乡镇书记抱怨“尽添乱”,村里争吵不断,连身边的同志也背地里议论纷纷。
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压力扑面而来。杨春芳这才懂得“攻坚拔寨”的含义。
民不脱贫耻为官!
擦干眼泪,她翻开书、迈开腿,从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讲话里找方向,到基层实践中寻答案。
花“绣花”功夫,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为量化“不愁吃不愁穿”标准,她跑到福利院,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与贫困户促膝谈心,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出台每人每天0.7斤大米、30克食用油,一周吃2次肉、2个鸡蛋等脱贫细化标准。
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为彻底扭转识别不精准的被动局面,她多次赴国家部委和省里相关部门求教政策,又深入乡村逐户走访,开屋场会,解剖麻雀,最终推动县委、县政府重新启动精准识别工作,将贫困户名单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赢得群众认可。
作风实了,工作自然有起色。
“原来好干部就在眼前。”远安县花林寺镇桃李村村民陈大香感叹,一年多来,各级扶贫干部到他家60多次,嘘寒问暖。
干群一心,无坚不摧。2018年8月7日,远安顺利通过省级核查,批准退出贫困县。
2018年,预计宜昌市可实现10.2万人脱贫,55个贫困村出列。
杨春芳也获评宜昌“最美人民公仆”。
【感言】脱贫攻坚主战场,干部作风大考场。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干部用实打实的“工匠”精神,把扶贫工作做深做细,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主动请缨,他带头啃最硬的骨头
——“关键少数”立标杆
起初,红旗坪村还算不上“红旗”。
扶贫考核全镇倒数第一,村民上访率全镇第一。
今年2月,49岁的宜昌市税务局干部肖曙光,主动请缨担任五峰县湾潭镇红旗坪村“第一书记”,“因为想为村里做点事”。
他决定先啃最硬的骨头——化解上访矛盾。
见干部主动上门,“老上访户”张友山把凳子抹了又抹。两人坐着一聊就是一上午,张友山有太多怨气要排解。
2003年起,张友山开始上访,理由很多:拨给自己修路的钱被村干部贪污了;贫困户指标被无故取消了;房屋维修质量粗糙……
肖曙光对症开方:多方筹资帮其修入户道路,爬上屋顶查看房屋情况,为其近百岁的父亲买新衣服,自己掏钱平整老人的卧室地平,缓和张友山与弟弟之间的矛盾。
“有肖书记在,我就不上访。”如今,张友山见人就说。
这话,其他“老上访户”也认同。
村民邓忠举,家里的饮水池因修路放炮被震裂,多次上访未果。肖曙光上门做工作,自己垫付800元钱让他先修复再补偿,“疙瘩”终于被解开。
村民段未成,日子过得艰难,经常找村干部“扯横皮”。肖曙光了解情况后,出面争取资金帮他家改善了住房条件,消除了用电隐患。
村民代述科,弟弟务工时重伤,找镇领导闹得不可开交。肖曙光多次上门安抚,为他家争取到2万元专项救助金,让他深深感动。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肖曙光多方募资100多万元,扶持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种植名贵中药材600亩,种植蔬菜280多亩。村民还办起8个农家乐,2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仅产业一项,预计全村今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
改变,让村民心平气顺。红旗坪村,日子就该红红火火。
如今,五峰已构建“县级总队+乡镇联队+村工作队+小组分队+扶贫队员”的扶贫攻坚体系,2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决战深度贫困。预计今年可实现4个重点贫困村出列、8670人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02%。
【感言】各级干部发挥“头雁效应”,立标杆作表率,攻最难的山头、拔最紧的钉子,敢当“猛将”,才能推动脱贫致富工作取得成效。
舍身为群众,他拄着拐杖上工地
——将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梅坪,梅坪,“没有一处是平的”。
213户村民,80%住在高山上。
曾经,村民为把家里的肥猪赶下山卖,换点粮食和肥料,却因山路难行,活活把猪都累死了;
曾经,村民想要买台冰箱,却因为送货的车无法上山,四名壮汉抬着冰箱走了半天。
路,制约梅坪发展的关键要素。
2011年,陈如权当选兴山县水月寺镇梅坪村村支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可村集体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他敲开县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多方筹资6万元,买炸药,买设备。
听到修路的消息,苦怕了的梅坪人全员义务修路。一米、两米、三米……经过3年努力,修通了13公里的机耕路。
山上的路通了,可一条40米宽的孔子河却隔断了山下群众的出行。
他又四处奔波筹资,修建7座钢索桥。
天天驻守施工一线,在架第二座桥时,他一不小心从7米高的桥上摔到河里,腰椎粉碎性骨折。
他以为自己没救了。醒过来睁开眼,看到乡亲们一个个挤满了病房,不由感动得流泪。
“工地上村民闹纠纷,我背你来工地吧。”卧床养病时,治调主任打来求助电话,他杵着拐杖赶赴现场,,2公里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决战脱贫路上,陈如权心里只有群众——
为山顶村民架电线途中,碰翻了马蜂窝,他第一反应是引开马蜂,往群众相反的方向跑,直到被马蜂蛰到昏迷;
背着高龄村民就医看病,他回家时却发现,独自在家的母亲突发脑溢血;
手术后,长长的伤痕,永远留在了他背上……
点滴付出,村民看在眼里。
12月14日,村支部换届,他高票再次当选村支书。
目前,兴山县正向脱贫摘帽发起最后“冲刺”,确保2018年“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感言】对困难群众感情有多深,干部就有多拼。把一户户的帮扶责任扛在肩上,各级扶贫干部用真情与付出铺就百姓致富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芳 彭小萍 通讯员 何英)
《湖北日报》2018年12月2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