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开蓝色传奇 > 内容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时间:2020-10-23 16:46 点击:

  核心提示:今天(10月23日) 一部年度超级重磅电影将上映 《金刚川》 《金刚川》的故事,取材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它说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决定性的大战,为了让大部队...
   

今天(10月23日)
一部年度超级重磅电影将上映
《金刚川》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金刚川》的故事,取材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它说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决定性的大战,为了让大部队通过水流湍急的河流,抵达前方战场,志愿军部队便驻守在河边,一次次修补在战火中被损毁的木桥,协助大部队抵达前线。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反映抗美援朝战争,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国产战争故事片的一个重要题材,涌现出《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等一大批优秀影片,充分展现了志愿军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材。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广播君和您一起回顾当年那些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

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最优秀的战争影片之一,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最终迎来大部队反攻胜利的故事。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上甘岭》剧照
要想了解这部影片,就必须得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
影片的主要编导:林杉(1914~1992),浙江慈溪人,著名电影剧作家。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影协书记、《大众电影》主编。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吕梁英雄》《刘胡兰》《丰收》《上甘岭》《党的女儿》等。
沙蒙(1907~1964),河北玉田人,著名电影导演。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导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丰收》《上甘岭》等。
1953年10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完,时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林杉,参加了第三届祖国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林杉参观了一个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的展览,在一座标有“上甘岭战役规模与作战情况”的模型前,一名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动人而朴素的语言,向参观者介绍战友们如何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坑道斗争,终于使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林杉感到全身热血沸腾,产生了要在银幕上展现他们英雄风采的强烈冲动。
林杉回到北京后,遇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导演沙蒙。沙蒙听完林杉朝鲜之行的讲述之后,非常激动:“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呀!”随后坚定地说:“走,到朝鲜去,必须要拍摄《上甘岭》!”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电影《上甘岭》拍摄工作照
为收集素材,体验真实战争环境,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采访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进程、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现,对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们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反映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影片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如张连长、通讯员、女卫生员、炊事员老王等,各个形象鲜活,有血有肉。这些成功的银幕形象也都有生活原型,如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张计发,是一等功臣、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也是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的作者;影片最后堵敌人枪眼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的原型就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影片中唯一一个女性、卫生员王兰的原型是上甘岭阵地上的女卫生员王清珍。编导林杉还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王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高宝成饰八连连长,张亮饰通信员。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影片中张连长的原型——张计发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刘玉茹饰卫生员王兰
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场面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影片公映后,观众反响热烈,获得了巨大成功。
说到电影《上甘岭》,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氛、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由于歌词第一句是“一条大河”,许多人就将这首歌叫做《一条大河》。作词乔羽,作曲刘炽,这是乔羽和刘炽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俩在电影《祖国的花朵》成功合作了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而这次合作,更是产生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不朽之作。
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精彩片段。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上甘岭》剧照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影片中《我的祖国》是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领唱。图为郭兰英五十年代演出剧照。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1958年志愿军撤离朝鲜前在英雄阵地上甘岭宣誓
铁道卫士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反特影片《铁道卫士》。影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军轰炸鸭绿江大桥阴谋破产后,派遣特务马小飞潜入我国东北,同暗藏的特务吴济春勾结,企图炸毁长岭隧道,使我运送抗美援朝物资的重要铁路线沈南段瘫痪的故事。
我铁路公安局科长高健发动群众展开反特务斗争,并冒充特务303号,打入敌特内部,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计划和全部名单。马小飞和吴济春企图在三处同时破环我铁道运输线,我公安部门在敌人破环前采取了行动,高健与特务马小飞在列车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排除了定时炸弹,使我军用列车胜利通过长岭隧道,把大批军用物资运往朝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铁道卫士》1960年公映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各大城镇连续数月“轮番轰炸”,使之迅速成为那个年代及之后数十年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
而让《铁道卫士》在更大范围传播的,是它的第二轮公映。上世纪70年代初,文化部隆重纪念抗美援朝胜利20周年,《铁道卫士》《英雄儿女》《奇袭》等抗美援朝老故事片重新和观众见面。
在当时国产故事片奇缺的情况下,这几部影片与《南征北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成为全国人民最喜爱、也是看得最多的红色经典影片。《铁道卫士》作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反特题材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让几代人难以忘怀的优秀影片。影片中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铁道卫士》剧照:(右起)侦察科长高健、铁路员工何兰英、特务马小飞。
“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一听到这歌词,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电影《铁道卫士》的开头曲,有不少人认为这首歌是专为《铁道卫士》而作的。其实,这首歌的产生要比《铁道卫士》早多了。
这首名叫《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的歌曲创作于抗美援朝的第二个年头1951年,崔德志、蔡孑人作词,张风作曲。由于它紧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这个主题,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轻盈明快,质朴上口,迅速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首具有时代特征的歌曲。九年之后,《铁道卫士》用这首歌作为主题歌,使这支歌有了一个完美的展示,从而产生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电影《铁道卫士》中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反特故事,是取材于沈阳铁路公安机关所侦破的真实案件。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反动残余势力并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一些潜伏的敌特蠢蠢欲动。“就当时的社会形势而言,与电影《铁道卫士》中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一致。潜伏在国内的反动分子与境外派遣的敌特人员紧密配合,进行破坏活动。谁能想象得到,朝鲜战争一爆发,便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的坏家伙来。”原沈铁公安处处长孙旭东说。像电影《铁道卫士》中的在铁路当调度的“顾野平”、在车站当工人的“徐福祥”和在餐车当服务员的女特务“王曼莉”等人,确有其人其事。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铁道卫士》剧照:高科长化装敌特“303”与“99”号接头。
时任沈阳铁路公安处机要干事的陈尚武说:“在抗美援朝时期,咱们的侦查员张国才同志就有一段时间不见踪影。多年后,我在参加《铁道卫士》电影文学创作组时才知道,原来张国才同志在那段时间里去敌特‘窝里搞卧底’了。他那次的行动收获可不小,连铁路带地方的潜伏特务一下子揪出了几十号人。”他所说的张国才同志,就是电影《铁道卫士》中“侦查科长高健”的原型人物之一。
说起电影《铁道卫士》,就不能不提影片的主演、扮演高科长的印质明,他先后在《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铁道卫士》《戴手铐的旅客》中扮演公安人员,被称为“公安专业户”。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印质明在《铁道卫士》中扮演的高科长。
除了印质明,《铁道卫士》中还有许多著名演员,如扮演赵师傅的周文彬,扮演何兰英的宋雪娟,扮演马小飞的罗泰,扮演王曼莉的叶琳琅。特别是《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松井的方化,在《铁道卫士》里出演一个老谋深算的特务站长,表演非常到位。
英雄儿女
1961年,曾经两度赴抗美援朝战场采访的著名作家巴金发表了中篇小说《团圆》。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动人故事。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巴金(左二)深入志愿军战斗连队采访
1964年,长影根据小说《团圆》改编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发了极大的轰动,“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展厅,有一件珍贵的手稿展品。这份6页的手稿,是关于电影《英雄儿女》的创作历程,详细记录了各方面专家、领导对剧中人物、情感表达、情节设置等方面的讨论意见和修改意见,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经典传世之作的打磨过程,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电影工作者身上散发出来的可贵的工匠精神。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展厅,电影《英雄儿女》创作历程手稿

1963年,文化部批示厂组织力量改编巴金的小说“团圆”。(发表在《上海文学》61年8期)厂研究后,把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同志。武兆堤同志约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老战友毛烽同志共同改编。
19岁只身奔赴延安、曾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的武兆堤,看完《团圆》小说后,被那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所深深深引。但要把一部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这时,他想到了在延安抗大时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毛烽。
起先,毛烽表示自己“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武兆堤说:“什么经验,你在朝鲜战场上,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如果融入剧本里,这就是经验。”
在朝鲜战场的3年间,毛烽任志愿军第47军政治部秘书科长,负责起草军党委的重要文件。每当看到前线捷报或英雄事迹,他都会神采飞扬地讲给身边的战友。多年的战争生涯,让毛烽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也让他下定决心不辜负期待,讲好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的故事。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电影《英雄儿女》美术气氛图
武兆堤、毛烽认真阅读了巴金的原著,在酝酿改编的过程中达成了四点共识——
第一,应当将师政治部主任王文清作为主要人物,克服小说中王文清仅仅是为了女儿才去朝鲜前线的“缺点”;
第二,具有“革命老一辈健康感情”的王文清,应该“像教育战士一样教育女儿”“像教育女儿一样教育战士”;
第三,从毛主席抓住雷锋这个典型教育全国人民的事例上得到启发,认为剧本中的王文清应该抓住王成这个典型事例教育全军,鼓舞士气,因此剧本必须增加王成的英雄事迹;
第四,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应该表现正义的战争是崇高的,是美的。
两位创作者一鼓作气,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剧本初稿。

毛、武在小说基础上作了必要的增删,8月8日完成文学本初稿,9月7日艺委会进行了讨论。会上,比较一致地认为剧本写得很感人,但主题不够集中……建议修改时以“父女关系”一线为主,和“王成牺牲”、“中朝友谊”三线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小说《团圆》中,“王成”这个角色着墨不多,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但这个英雄的名字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王成的塑造,对影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两位创作者达成的共识。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刘世龙扮演王成
毛烽回顾了志愿军很多感人的牺牲事例:如为了部队的前进,47军某团的4名战士先后用自己的身体堵敌人暗堡上的枪口而牺牲,毛烽还为此创作了《4位不朽的马特洛索夫式英雄》;为了作战需要,志愿军战士先后有10多人用身体做“支点”,手举炸药包在炸碉堡、炸炮楼、炸桥梁中英勇献身。
但这些英雄壮举都被别人和别的电影表现过了,他想挖掘出一个新的形象。
一天,毛烽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保存的两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通讯集,里面是前线战士亲自记录的真人真事。在《向我开炮》这篇文章中,一位叫于树昌的步话机员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毛烽。
在一场阵地争夺战中,于树昌的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于树昌战斗了整整一夜,又从早上到中午。敌人在渐渐逼近。“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于树昌坚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最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长影旧址博物馆,电影《英雄儿女》展位
毛烽读至此处,影片中英雄王成孤胆作战、呼叫炮火直至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形象呼之欲出。后来,毛烽将于树昌手中的手榴弹换成了王成的爆破筒,这个细节,取自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事迹。

影片在部队放映后,反映很强烈,认为是部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的好片。影片在一般观众中放映后,也颇得好评,报刊发表评论,,誉之为“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与王芳父女俩失散多年后相认
1964年底,《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看了长影故事片《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的一部分加得好。王芳的形象也很美……”1965年1月,身在上海的巴金看过影片后,在日记中如此记述。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原标题:《记忆 | 70年前的蓝色传奇,依然活在这些故事里!》



作者:蓝色传奇网页游戏 来源:http://www.swgl.cn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蓝色传奇(http://www.swgl.cn) © 2019 版权所有
  • 蓝色传奇|蓝月传奇|网页传奇|传奇网页版|传奇网页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