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原创 卢铭安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北外滩 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 卢铭安 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批...
原创 卢铭安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
卢铭安
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拉开了虹口百年航运的历史。东大名路378号的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总部的小红楼,是上海历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厂旧址。东大治路上的海员医院、黄埔路上的海鸥饭店/国际海员俱乐部,可以说整个北外滩就是一部上海航运发展的历史。
从1980~1985年,我一直在东大名路378号中远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简称上远)大院里上班,对其周边环境的沿革太熟悉了。入大门左手边的东楼/小红楼是上远办公楼,院子东南方向的围墙外是上海港务局五区高阳路码头,时常能看到靠泊在码头边的海船烟筒,听闻海船靠离码头的熟悉汽笛声。大院中间是蓝球场,我虽然喜欢打篮球,但所在的单位一一广州远洋分公司驻沪船技组,鼎盛时期加上航修队才二十几个成员,年轻人才三四个,不能组队玩篮球,所以上班时直接走进西面一幢二层楼房(1947年是安通运输公司堆栈)。1996年中远集团推倒此楼及周边其他建筑物的基础上,建造上远的总部大楼,地图上名为远洋大厦。
【1947年上海旧图和现今的北外滩太平络周边对比图】
耶松船厂1908年建造了小红楼,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4444平方米。砖混结构五层,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立面为台锥状。西立面中部作塔楼造型,底部主入口雨棚为翘屋檐,顶端塔亭有四方翘檐绿瓦锥顶,为缅甸建筑风格。方格长窗,局部窗上部有扁圆券,底层窗楣上有弧券装饰。三层有一圈白色的挑出外廊,上部三层作退台收进,窗口上设连续的绿瓦挑檐,红砖贴面。
1937年改为英商马勒码头,抗战胜利后租给民生轮船公司,1964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搬到小红楼。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耶松船厂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耶松船厂的老船坞】
【日本兵登陆招商局中栈码头】
【民生轮船公司的“怀远”轮】
其实,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成立于2002年,现拥有2个不同地点的邮轮码头。北外滩共有3个大型邮轮泊位、15个沿江景观游艇泊位,这里是中国母港邮轮的发源地、上海首个长江中下游内河游轮母港,是黄浦江内唯一具有接待外籍游艇靠泊资质的码头,也是世界首个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邮轮码头。
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曾经是拥有160年历史的上海码头门户,如今是坐拥上海天际线的北外滩滨水综合体,1197米黄金浦江岸线,能将北外滩滨江、外滩建筑群和浦东陆家嘴等美景尽收眼底。
另一个是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宝杨路1号,停靠超大型的26万吨级邮轮。
【笔者父亲服务于民生轮船公司的留影】
远洋大厦建筑高度为一百米,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由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五层组成。这座大楼被设计单位称为“世界最繁忙的办公楼”的楼宇里面,处处体现智能管理:上班高峰期六台中的四台电梯下行直达,结合消防措施的楼面和办公室双层门禁系统、早上上下班自动关灯节能系统。整幢大厦要包括楼宇自控、综合布线、安保、局域网、会议、大屏幕指挥、一卡通、通讯集成等各子系统。上远调度会议室的航行智能指挥系统及集成管理系统是大厦智能化系统的两大特色,通过前者可完成对该大楼所属的中远集团的管理,后者可完成对整幢大厦的智能管理。
【远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