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新湖期货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上海北外滩绝对收益投资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衍生品对冲投资(国际)论坛在上海静安洲际酒店召开。和讯网全程参与并进行图文直播。
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研究部负责人李克参加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绝对收益策略的探索者与践行者”。
李克在演讲时表示,他认为,理财子公司成立后,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方面绝对收益和稳定的回报仍是主流。
以下为文字实录: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刘总的邀请,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绝对收益策略方面的一些感想。绝对收益策略和我们银行理财整体的运营的风格是非常契合的。过往十几年,银行理财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跟商业银行坚持稳定收益,绝对回报运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作为一般的企业和居民来讲,他们过往的财富管理的渠道无非几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商业银行的存款,第二个是包括股票市场、柜台的债券等等,对一般投资者开放的金融市场;第三个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从投资者角度来说,这几个市场其实是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的。比如银行存款,稳定,安全,但是回报率非常低,整体是低于通胀比率的。而股票市场波动率太大,房地产市场门槛又比较高,不适合大量的普通人投资。所以从普通人的财富管理需求来讲,在过往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既能稳定跑赢通胀数据,又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绝对收益回报的主流产品。
而银行理财能在十几年内有快速的发展,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回报率相对来讲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非常稳定,稳定的跑赢了CPI。同时,银行理财购买门槛不高,是一个面向广泛的个人、企业的客户群体的理财工具,能够给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相对主流的财富管理渠道。
从过往十几年的实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给客户提供了4-5%的稳定回报,按照最高30万亿规模来算的话,绝对收益回报大致在1-1.5万亿之间,如果和商业银行存款2%的利率来比的话,等于提供了5000-7000亿左右的超额回报,对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我们的消费的潜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结果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往十几年里应该是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体系里面比较好的创新产品。解决了主流客户的理成需求问题。
那么银行理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绝对收益,稳定回报呢?我个人总结,主要是从产品和资产两端引入了一些新的形式。从产品端来看,相对于其他的金融产品来说,理财产品有一个比较大的创新,即,引入了预期收益的模式。在这之前,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模式。银行理财因为是从商业银行体系里面发展出来的,最开始参考了存款的定价方式,引入了预期收益这个形式。从客户的心理感受来讲,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回报,心理安全度感受比较强,在销售产品过程中能够获得比较广泛接受度。
当然,预期收益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资管新规》里面所概括的,出现了一些刚性兑付的问题。因为预期收益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把资产定价和负债的定价分离了。 在这个过程中个别的机构可能为了吸引客户,为了争夺资金,定价的时候,阶段性的负债预期收益高于投资中的资产收益,所以出现了刚性兑付的问题。这是《资管新规》所着力解决的问题。但从我个人的观察角度来讲,并不是一个特别主要的问。,主流的机构、主流的产品还是能够实现正向的利差回报的,所以不存在特别广泛的刚性兑付的问题,但确实需要解决。
而在资产端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解决绝对收益的问题。
第一,在净值核算,是采取了摊余成本法核算,采用摊余成本的话,如果不出现大的信用风险损失的话,我们可以把净值、收益率能够非常稳定在预期收益率假设条件上面来,这就是为什么理财产品实现的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几乎分毫不差。这种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实现绝对收益的基础方法是期限错配。这里面主要是通过期限错配赚取比较稳定的期限利差。就是“以短���养长”,主流的理财产品平均负债端大致3-6个月之间,这里面可能也有一些产品期限相对长一些,比如说一年期的,或者更长一点三年期左右的。从占比来讲,这部分产品的占比相对小一些。在资产端它的期限,一般往往投资的标的是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不等,整个期限的错配差的话,可能大致在2-3年之间。通过期限错配我们可以用长一点的资产端的收益率,能够稳定支持相对比较短的负债端的预期收益率,尤其在非标的资产规模逐步做大以后,因为非标的期限往往比较长,主流基本在10年或者更长时间,定价相对比较高一些,我们引入不断滚配、滚存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了比较稳定的期限利差。
第三,在信用方面广泛引入了以三方兜底增信的模式赚取信用利差。分两部分:主流的平层投的信用的标的,信用的项目,如果直接标配到底层资产上的话,大部分的机构理财产品资金还是坚持了比较高等级的准入门槛,至少是比较大型的这些银行理财机构、理财产品在直投项目的时候,它的信用评级基本上以3A或者地方政府比较大型的央企、国企为主,或者龙头民企。另外一些,比如说相对信用风险比较大,或者期末回报不确定性比较强,或者承担一些市场风险,银行理财在的时候往往是采取了一些三方兜底增信的方式,过往一两年以产业基金为代表的名股实债的方式,看起来是股权投资,但是引入了大股东或者相关的第三方兜底的方式,把不确定性的股权资产转移成确定性比较强的债权回报。 再比如说投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相关的项目,比如说定向增发或者并购等等,往往采取分级模式。银行理财一般投优先级,引入承担业务风险劣后级,这样可以把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并且这个信用风险有第三方的兜底回报,可以进一步增强信用承受能力。这样我们能够把投资一些市场风险比较大的项目,不太容易用摊余成本核算的难题解决掉,转化为信用风险的标的,从而在技术端能够支持摊余成本法的核算。
基本上来看一些主流的银行理财机构和理财产品的话,他们在绝对收益和稳定收益方面,无论怎么变换形式,基本上离不开这几个技术手段和技术渠道。
从去年4月27日人民银行《资管新规》发布以后,过往银行理财实现绝对收益的方式遇到比较大的挑战。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