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罗昭亮与读者分享宫灯文化。
“中秋·广报之夜”活动现场
大洋网讯 昨夜,广报中心迎来百人中秋派对,来自全广州的30个幸运读者携家人在此赏皓月,品月饼,猜灯谜,观宫灯,度过一个极具广府文化特色的中秋夜。这是广州日报·食在广东携手广州老字号协会共同举办的“中秋·广报之夜”大型赏月活动。现场,广州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宫灯技艺传承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带来的精彩分享与表演,给读者带来一场集视觉、听觉、味觉的立体式体验。
广报中心是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也是欣赏广州美景的最佳点之一。“中秋·广报之夜”是“广报之夜”品牌系列活动的起点,广州日报希望借此深度挖掘、呈现广府中秋民俗,,弘扬广府文化。未来,广州日报·食在广东将举办各类主题跨界活动,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主题体验。
现场:猜灯谜、吃水菱角、看宫灯
粉丝:叹“广报中心真的太美了”
昨天下午5时30分左右,距离活动开始还有2个小时,已有参加活动的读者来到广报中心。昨夜的广报中心张灯结彩,灯谜区挂满了色彩缤纷的纸灯笼,主舞台一侧三盏大型宫灯亮起。读者们忍不住拿起手机拍摄,并发朋友圈“晒”。
一旁的水菱角制作区甚是热闹,引来读者们围观。只见师傅娴熟地夹起米浆,汤中一放,米浆凝成菱角状,这是西关小吃水菱角。一位小朋友双手捧着水菱角,一边吃一边赞叹“好吃”。广报中心内米香四溢。
现场精彩纷呈,有“嫦娥献舞”、宫灯大师现场展示沙玻璃画、有奖问答互动等一系列活动,读者们一边品味广府饼食,一边欣赏非遗表演,不亦乐乎。
73岁的吴阿姨是地道老广,她已经订了《广州日报》三十多年,最关注的是健康与饮食方面的内容。一从报纸上获知赏月活动立马报名参加,得知幸运被抽中后她特别邀请了两位同伴,5点半就来到广报中心。“没想到报社的环境这么好这么舒适,像花园一样美。”她说。
罗先生是“食在广东”的粉丝,得知活动以后踊跃参加,昨夜携怀孕的妻子和儿子一起来提前过中秋节。他表示广报中心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既可以看到“小蛮腰”,又可以看到猎德大桥、CBD一片的美景,“广报中心太美,能在这里赏月太棒了”。
传统中秋的“老广味”
民俗:宫灯亮起喜庆洋洋
昨天晚上,采编大楼迎来三位特别的“客人”——广式红木宫灯。宫灯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从宫廷走到民间,深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中。红木宫灯创自南粤匠人之手,是南粤的文化瑰宝。昨晚,三盏红木宫灯的制作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宫灯技艺传承人罗昭亮也来到现场,与读者分享宫灯与中秋的渊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到,现场最高的宫灯高达2.5米,另外一对宫灯也有1.6米高,皆是罗昭亮亲手制作。他说,制作这样一个宫灯需要至少1年时间。2.5米高的宫灯采用珍贵的菠萝格木材,制作上打破传统的六角形,达到八角形,且上下皆为雕花,是为匠心之作。1.6米高的宫灯被唤作“广州灯”,每一面玻璃上绘制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地标,比如中山纪念堂、北京路等。
食俗:“水菱角”老少咸宜
中秋佳节,广东地区有什么特色美食呢?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泮塘五秀中的菱角就是其中之一。一到中秋,广州西关人就结伴到泮塘吃菱角。后来菱角食少见少,加之赏味期较短,于是就有老百姓尝试将大米磨成的粉,做成逼真的“菱角”,因为成型是放入水中,就叫“水菱角”。昨夜,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伍文辉亦来到现场,为读者们带来热气腾腾的水菱角。
伍文辉称,煮制水菱角的汤底特别讲究。汤中可以加入冬菇、虾米、腊味、花生、瑶柱等,增加水菱角的鲜味,吃的时候还可加入头菜、蛋丝。“在广州,每到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老广就会在家里烹饪这道美食,大人小孩都爱吃。”
专家话中秋
广州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刘建生:老字号于广府文化不可或缺
老字号是广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州老字号协会是全省的第一个老字号组织,同时也是全国较早成立的为老字号服务的协会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广老字号品牌,弘扬老字号文化。他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增强广大市民对老字号的认识,发掘老字号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老字号品牌文化。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
广东地区保留许多中秋民俗
广东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中秋民俗,有的习俗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像拜月亮、月光赢、竖中秋等。这些民俗化作歌谣,像“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高兴有人愁,有人楼上吹箫管,有人楼下皱眉头”,唱的正是中秋赏月时,广府人家喜用竹竿竖灯笼于阳台天台上的风俗。这灯笼有的用竹篾糊上纸做成动物,有的是水果形状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麦蔼文、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