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现场照片
在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宫库房,深藏着一批南迁文物。80多年前,一群执着无悔的护宝者为避免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受损,用生命守护着国宝安危,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段波澜曲折又鲜为人知的历史,将被搬上话剧舞台。记者了解到,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朝天宫下》近日正在进行三幕联排,该剧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守护和传承的故事,为观众呈现那段承载着国家文脉的动荡岁月。
讲述文物南迁往事
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行程数万公里,历时十多年,为存续文脉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2015年,章剑华根据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全景式展现了故宫的历史变迁与风风雨雨,表现了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危难之时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话剧《朝天宫下》的故事正是缘起于此。去年11月,章剑华和主创团队反复论证,选取了《故宫三部曲》中的素材,创作了话剧《朝天宫下》剧本。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顾平表示,“传统抗战题材中,武戏较多,文戏较少,但这一次,我们聚焦文化本质,打造的不仅是一部抗战剧,更是一部文化剧。”
接过剧本的那一刻,导演蔡向亮的感觉是“如履薄冰”,作为一位军旅戏剧导演,这是他第一次触碰文物题材。他坦言最初读完剧本时内心十分忐忑,“编剧章剑华问我有多大把握?我回答:60%吧。”
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蔡向亮不敢懈怠,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一遍遍地讨论细节,和演员一起深度揣摩角色,“现在我越排越有信心,心里就越有底了,要再问我的话,已不是这个分数了。”
致敬国宝守护人
《朝天宫下》讲述的是南京沦陷时期,日本搜查队到朝天宫搜查故宫南迁文物,威逼利诱文物仓库主任祝同礼等交出文物清单。几番交锋,几多周旋,祝同礼等用生命守护了中华文物,延续了民族文化的根脉。
从编剧到导演、从主演到舞美,《朝天宫下》集合了江苏省优秀的创作力量——
《朝天宫下》的主演是一拨老戏骨,演员郝光在剧中饰演男主角祝同礼,排练现场,郝光的手中始终握着一叠厚厚的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郝光认为,要让祝同礼这个人物有血有肉地立在舞台之上,不能单单走进朝天宫下守护文物这一段历史,更要走进主人公视文物为生命的精神世界。“我必须去了解祝同礼的一生经历了什么,我才能理解他为什么在南京沦陷万人逃亡时刻,选择留下来保护文物,理解他在危难之时为何无所畏惧。”在郝光看来,祝同礼选择坚守的内在原因,是因为他视文物为中国,他保护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更是珍贵动人的精神遗产。
《朝天宫下》的故事中,也展现了有情有义的南京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演员马小宁扮演朝天宫“看门人”孙大爷,这个角色将全程用南京话参演。与文物学家、日军统领、青年女学生这些角色相比,蓝色传奇页游,孙大爷是全剧最底层百姓,但马小宁恰恰认为,这个民间小人物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给这部剧增添了幽默色彩。“孙大爷在如此压抑的氛围之下,总是出人意料地说出或做出让人会心一笑的事。他幽默乐观,以朴实无华的民间智慧与日军周旋,他看护的不再是朝天宫的大门,更是阻止外国侵略者踏入的国门。”
一比一复原南迁文物
导演蔡向亮最重视的是该剧的历史真实性,“我对整部戏的总体要求是真实感、年代感和带入感,这种真实感将贯穿在话剧始终。”第一幕,拿着明晃晃刺刀的军队直接从台下上台冲入朝天宫,径直从观众身边满带侵略性地大踏步走过,同时,利用声光电的变化及舞台大屏幕的展现,勾勒出具有时代感的画面,令现场观众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为体现真实感,江苏大剧院还组织道具设计师赴南博查阅资料,与文物专家一起研究商讨,一比一复原了一批当时南迁的珍贵历史文物,如“红烧肉”“翡翠白菜”等。此外,剧中出现的“太和鼎”“金嵌宝石碗”“黑釉盏”等一系列文物道具,还会被打造成文创产品。
据悉,该剧将于7月底8月初正式对外公演,并计划于2020年在国内巡演10场。
本报记者 王 慧 本报实习生 付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