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要闻2019.9.9星期一 作为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祈愿—— 图文:永远备而不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吴文娟罗序文通讯员夏峻实习生余欣然 图文:荆江分洪工程北闸新貌。(视界网艾国臣摄) 【地标名片...
1 要闻 2019.9.9 星期一
作为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祈愿——
图文:永远备而不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罗序文 通讯员 夏峻 实习生 余欣然
图文:荆江分洪工程北闸新貌。(视界网 艾国臣 摄)
【地标名片】
荆江分洪工程
8月27日,公安县北部埠河镇西侧太平口,长江与虎渡河交汇处。一道54孔闸门的防洪水闸,长龙似地静静卧着。不远处,长江水缓缓东流。
一片平静之下,掩映着过去岁月里的波澜壮阔。
这是荆江分洪工程北闸(进洪闸)。荆江分洪工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长江水利史的一座丰碑。
75天,缔造传奇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毛泽东。”“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周恩来。”
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管理处北闸管理所一楼多功能厅里,两幅鎏金题字赫然在目。“这是当年建设荆江分洪工程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题词。”所长徐文彬为我们揭开了那段流金岁月:30万人参建的盛况,75天惊人的速度,抗击洪魔的惊心动魄,仿佛就在昨天。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洞庭湖口,347公里的江段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畅,古往今来都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
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到了近代,更是平均5到6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缓解长江水患,国家决定在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当宜昌上游来水量远大于荆江河段安全泄量,启用荆江分洪工程,分蓄超额洪量,降低沙市水位,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安全,减缓洪水向武汉推进的速度。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破土动工。
4万工人、16万农民、10万解放军,从全国汇聚,30万建设大军争分夺秒,要赶在汛期之前完成工程。
徐文彬播放的一段黑白影像,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一位英姿飒爽的姑娘正在用铁锤碎石,这是时年19岁的松滋县姑娘辛志英。当时没有碎石机,全靠人工把大石头砸碎,为拌混凝土提供原料。
然而,虽然工地上叮叮咚咚的锤声响成一片,但是一个人忙活一整天还砸不出一脸盆石子,碎石料供应成大难题。
辛志英创造了“鹞子翻身碎石法”:将多角形的大石块尖角朝下,平面朝上,形如鹞子,再运锤沿石头纹路猛打。还组织砸石小组,32个人流水作业,功效一下子从每天人均0.2立方米提高到了1.38立方米。
30万人,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了荆江分洪区主体工程——进洪闸(北闸)、节制闸(南闸)。分洪区蓄洪面积达921平方公里,占据公安县近半个县的面积,208公里长的分洪区围堤构成一座天然蓄水库,蓄洪容量54亿立方米。
1952年6月20日,工程竣工的消息从武汉发向北京、发向全国。
今年86岁的辛志英老人,已是两鬓染霜,提起建设往事,还历历在目。当年工程结束后,她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跟我们都敬了酒,说我们辛苦了。”
就在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的第二年,长江出现罕见的全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大堤、江汉平原、武汉三镇和京广铁路告急。
紧要关头,荆江分洪区首次运用,三次开北闸分蓄泄长江超额洪水126亿立方米,降低沙市长江水位0.96米。
当时,分洪区有居民接近24万人,全部转移。历经几十个惊险的日日夜夜,大洪水终于退去,荆江大堤和武汉三镇都保住了。荆江分洪工程,给肆虐千年的长江洪水套上了枷锁;公安人民“舍小家保大家”,为保江汉平原及下游武汉等战略要地安全作出了贡献。
据《荆江分洪工程志》记载,滞留在分洪区的洪水在4个月后退去后,分洪区内仅82%的耕地可耕种;区内的房屋基本水毁倒塌,农作物当年全部绝收。
有备无患,希望永不启用
每天,荆江分洪工程北闸工作人员陈凯都会走上大坝,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巡查。
34岁的陈凯,已经像这样工作了14年。工作虽然简单枯燥,但他却充满了热情。
他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和外公、妈妈是三代守闸人。当年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时,他的外公、23岁的战士涂长发参与建设,后来和战士们一起留下来守卫大坝,直到1980年退休;他的妈妈涂金兰,接着工作至退休。
当年修闸筑坝和值守的老一辈,有的故去,有的已到耄耋之年,新一代人肩负起了坚守的责任。“我从小就是在北闸长大的。现在运用的概率越来越小,虽说没有紧张的气氛,但是时刻也不能放松,点点滴滴做好维护。”每年的4、5、6月,北闸都会组织开展闸门启闭演练,以保持设备正常运转。“荆江分洪工程,从建起只用过一次,1954年之后,至今65年未启用。”徐文彬说,1998年大洪水,危在旦夕,荆江分洪区准备第二次运用,区内33万群众再度大转移。但最终,解放军战士与群众用血肉之躯扛过了大洪水,守住了长江大堤。
记者走上北闸门外数百米靠长江处的拦淤堤,只见这里还保留着1998年准备分洪时预埋炸药的水泥桩标记。如果启动分洪,首先要爆破炸开拦淤堤,将长江的洪水放进来,再打开北闸让洪水进入公安腹地的分蓄洪区。“60多年来,荆江分洪区充分地发挥了蓄洪、泄洪作用,分洪区人民无条件奉献,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全。”徐文彬说。
备而不用,是新中国持续数十年全面治理长江的结果。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长江大堤、武汉防洪墙得到升级加固,同时疏浚长江航道,强化科学调度,荆江分洪区启用几率从二十年一遇降低到百年一遇。“有备无患,希望荆江分洪工程永远不要启用,让那些分洪的记忆,成为永远的历史印记。”这是徐文彬的话,也是更多守闸人的心声。
阳光下,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上面的大字熠熠生辉。以辛志英为原型的雕像,凝视着即将进入收获之季的江汉平原。江边的水文化博物馆,吸引着不少地方的水利工程专业大学生和游客。
荆江分洪工程,这个备份的国之水利重器,已成为承载艰苦创业、拼搏奋进、“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一处高地,更成为新中国水利成就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