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灾、湖南旱灾、湖北旱灾、江西旱灾、江苏旱灾……“库塘干涸、河水断流、田地龟裂、漫山遍野一片枯黄”,南方旱灾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令每一个国人震惊。然而更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风云突变,“旱涝急转”,暴雨又使部分干旱严重的地方转为水灾,让人们不禁又添涝忧。
我国经济史,就是一部农田水利史。“水者民生之大焉。金木水火土,水为世界构造之中心,中中之中,重中之重。盛世治水,治水盛世。”从传说大禹“平治水土”,“尽力乎沟洫”,到“开六辅渠,定水令”;从漳渠、都江堰和郑国渠,到京杭大运河……中国是一个水利工程很多的国家,不同时期都伴随着大兴水利工程之风,目前已是世界上水库数量和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GDP成为重中之重,立竿见影的效益成为投资首选,大多数的地方政府盯着商业开发,他们着眼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热衷于盖大楼,建工厂,无暇或是不愿、不宵顾及对GPD和政绩贡献不大的农业。而水利部门同样出于效益的原因,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农业用水缺乏投入。但他们却忘了“无粮不稳”,“农,天下之本”,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如今,被誉为“天下粮仓”的两湖地区水旱交替,又以什么来堵塞天下悠悠之口?
近30年来,真正对于解决地域广阔的农村供水和农业用水的水利投入处于恶化趋势,已有的工程系统大量病损,导致应对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有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规模达6300亿元,但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农村很多的渠系工程都是三四十年前所建,几十年后,很多工程都出现了老化失修,应该说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都是在吃老本。目前全国有8.5万座水库,多数是30年前建设的,近年来分散的农民和县乡政府兴建的水库不多,而原有水库中3万个中小水库需要维修。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连维修的工作都减免了,很多渠道和水库或被泥沙拥堵,或被用来排放污水。
伴随极端天气的频繁降临,农业生产抗御灾害的压力日趋加大。然而,,一些地方抗灾能力并未随之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对于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除了推广抗旱防涝实用技术外,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乃是治策之本。但有一个问题也绝不能忽视,就是灌溉水浪费严重。中国大部分地区多以漫灌等低效能的传统方式为主,这种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渗漏量大,对水资源是个很大的浪费。而有关专家指出,传统粗放式的灌溉方法早就应该被废弃,而推广先进的灌溉方式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而是因为先进的科学灌溉方式成本太高,高昂的电费让农民不敢奢望。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就手忙脚乱,捉襟见肘,有如急抱佛脚的狼狈。我们认为,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抱怨,在努力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抓好接下来的生活和生产,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才是硬道理。同时也需要冷静下来反思: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我们是否该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更希望各地能真正重视起农业来,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花大气力,加大投入,夯实这个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