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甘孜州德格縣境內,有一座“山鷹都飛不過的山峰”——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是川藏公路北線317國道進藏必經之處,公路埡口海拔5050米,每年有長達8個月的積雪覆蓋期。
以往,翻越雀兒山路段的40公裡山路,曾是中國最危險的公路,需小心翼翼駕駛兩至三個小時。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3年,雀兒山40余公裡路段,來往車輛累計發生交通事故371起,死亡68人。由於山高路險、高寒缺氧,雀兒山路段曾被稱作“川藏第一險”
而2017年9月正式通車的雀兒山隧道,結束了這段歷史。現在來往車輛通過7公裡多的雀兒山隧道,隻需10來分鐘就可以穿過雀兒山。
可以說,雀兒山隧道打通了川藏北線的天險瓶頸,助推了藏區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
攻堅克難 絕地生根
雀兒山隧道洞口海拔4378米,從2012年開工建設,到2017年正式通車,整整5年的建設時期,全體建設和管理人員面臨的建設困難層出不窮。
雀兒山隧道的建設的主要難點為通風供氧、凍土、斷層、岩爆、涌突水及等。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施工,由於氣溫極低、氣壓極低,一年的有效施工時間隻有6個月,機械效率和人工效率隻有平原地區的60%-70%。空中的氧氣含量是百分之四十八,在施工過程中,曾發生有人員缺氧頭痛甚至昏迷的情況,后來配備了制氧車和高壓氧艙后,才解決了供氧安全問題。
而慢慢掘進的隧道內,通風難也是最大的挑戰,經過摸索,修建了7公裡與隧道平行的導洞,並且在導洞兩端設立大功率流風機,在掌面(挖掘面)設置兩根管道,才能勉強保証隧道內的空氣質量和氧氣含量。整整5年的建設時間中,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建設難度高,建筑工人們一批一批地來,又一批一批的離開,前后竟共有3000余名工人參與雀兒山隧道建設,而來自交投的雀兒山隧道的建設管理者們,卻一個也沒有離開過。
這群來自交投的建設管理者們,在上高原參加雀兒山隧道建設之前,皮膚白皙,可由於長期堅守工地,經受風吹日晒,后來都變得臉龐紅黑亮堂,儼然一個個地道的康巴漢子。
在建設期間,基本上每一位317建設者和管理者都遠離家鄉,扎根於貧瘠荒涼的高山,他們深深地挂念著自己的愛人、孩子、父母。位於大山深處的項目部,連手機信號都極不穩定,連和家人打一個信號完整的電話,都是奢望,更別提承擔對家庭的責任了。
從項目駐地到成都,來回需要4天,所以大家一個月才能回家探親一次。那時,甚至有建設管理者錯過了自己妻子的生產過程,還有人沒能見到自己老父親的最后一面。這份對家庭家庭的愧疚,又化作了對工作的責任擔當。
在整個建設期間,由於高寒缺氧,不少人面臨嚴重的高原反應:脫發、斑禿、頭昏腦脹、胸悶氣短、心動過快、流鼻血等。尤其是到了晚上,甚至會因頭痛愈烈難以入眠。幾年下來,大家的健康狀況也明顯每況愈下,甚至由於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導致了腦缺血灶的發生。但是,有建設管理者說,隻要人不死,一切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他們和所有的建設者一起,用汗水和智慧,鑄就了這一條雲端上的坦途,結束了“翻越雀兒山,猶過鬼門關”的歷史。
相關鏈接:
四川交投集團“交投故事”第一期:誰嘆千年蜀道難?——成渝高速公路背后的故事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